党员、党权与党争
题记
本书
引用
“(国民党在广州的)三次失败,皆因军人持权,党员无力,故党之主张无力。...,改造中国之责,倘非从下层多做工夫,而拘泥于上层之干部,必不足以负此伟大责任”——廖仲恺 1.改组与改进 改组历史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1924年中国国民党的改组,都是“以俄为师”的结果。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主要借鉴俄共布的组织模式,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政党组织体系。 要说1924年的国民党“改组”,还需要往前捯饬几年。 改进 自从同盟会以来,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松懈、纪律欠严的组织。从辛亥革命到1922年末,孙中山等人对国民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用孙中山的话说“虽想改组,未能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在1923年元旦公布的被称为“改进”的整顿中,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林伯渠、张太雷等进行了深度参与。这次“改进”也就为后续的“改组”做了铺垫。 苏俄与改进 在1923年,俄共中央决定“全力支持国民党”,提醒孙中山不要执着于单纯的武装革命,而是要注意健全党的组织和重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此处,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枪,渔就是组织、思想、宣传 2.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 体用之辩1 中国人历来喜欢讲究体用之辩,(体用太极图) 孙的目的主要是从组织技术层面借鉴苏俄的建党、治党方法。在国民党主体不变、三民主义不变、政纲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三不变的流程图,花括号)学习。 体用之辩2 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产主义均包括在民生主义中”。当然孙对苏俄的理论并未全盘接受,例如其不认为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新的东西”;不认为共产在中国可行等。 国民党《党章》 在国民党一大上通过的国民党《党章》在结构和主要内容上几乎照抄了《俄共布章程》。在党的组织系统上,几乎照搬了俄共的权力结构、监察机构、党团机制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由于孙中山在国民党创建和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国民党党章单独列“总理”一章,赋予其复议、独裁之权。 将党放在国上 俄共对国民党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将党放在国上”。民国成立后,革命党人多希望学习西方议会政党政治,孙中山也希望将国民党改造为一普通政党,与其他政党公平竞争。孙中山的观点在宋教仁遇刺后变化。孙中山对苏俄成果总结为两点:1.以主义治国,2.将党放在国上。这两点对国民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义治国在孙中山的实践中改为“三民主义”治国,党放在国上则决定了国民党的垄断性和独占性。 (导致了日后412时的错乱) 向“国民的党”转变 孙中山对中国老百姓的政治文化素质一直持悲观态度,因此早期迷恋军事斗争,纵横捭阖于南北军阀之间,致力于合纵连横,而忽略了群众的革命力量。 1924改组后,从隐蔽的、封闭的、精英型的革命党,逐渐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较强动员能力的、具有较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党。 国民党一大宣布“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 党军 “红军”,是苏俄最令国民党人羡慕的制度之一。孙中山不是没有尝试建立过党军,他曾经令陈炯明率领全体官兵宣誓入党。后来,陈炯明叛变了,还把孙中山赶出了广州。 1924,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培训处一批党军军官,并以之为骨干组织“党军”。在党军中,连以上设党代表,拥有领导部队之“权”,所有命令必须要党代表副署方可生效。 经过以上建设,国民党彻底消灭二五仔陈炯明,迅速统一广东全省,并誓师北伐,所向披靡。 3.新的发展阶段 “以俄为师”,建立了一个具有群众基础的动员型政党,建立了一支在党领导和控制下的新型军队。 中国国民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政治由此步入党治时代。 参考文献 体用之辩与古今中西之争 回应开头问题: 谁指挥谁?党指挥枪,(三湾改编),并且落实“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实现了党对基层和士兵的直接掌握。 毛泽东在1938年写成的《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原文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感想
对的话也可以是放屁
读《党员党权与党争》
二十年之预言
1927年3月6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于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闲谈。
吴问陈:“你定中国实行列宁式共产主义需要若干年?”
“20年!”陈独秀毫不怀疑地回答。
吴做惊骇状。
吴乱说一通:“由此,国民党生命只剩19年了。前时总理答越飞,国民党国民革命完成,应需三十年。若你们共产党急迫至此,未免取代国民党的生命太快了一点,应当通盘商量才好!”
陈的“二十年”说法可能只是朋友闲聊,吴将此话作为清党依据。这一预言竟在二十二年后成为现实,恐怕是当年在座的人都没想到的。
军权赢得党权
1925年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长期陷于领袖争夺中,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西山会议派、粤系、西南派,各个领袖、各个派别,你方唱罢我登场,直至1931年,蒋介石凭借军权坐大,并始终以军权控制党权。
蒋介石在蒋介石的一生中,始终倚赖的是军队而不是党。无论是国民党内后续奉蒋介石为领袖的各个派系,亦或是力行社、三青团,都是蒋介石的工具。
19244-1926 党支配军
1927-1931 党权与军权斗争
1931后 军权控制党政
孙中山的理想是,建立一支由党控制的武装。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借北伐,以军权坐大。
国民党不再能指挥枪,直至30年代初,军权、党权始终处于分裂和较量之中。
1931年之后,蒋介石在斗争中胜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国民党理论上的法理顺序是:党→政→军,实际上是:军→政→党。
3.弱势独裁
弱势独裁是作者对国民党统治的概括。名义上,国民党学习苏俄,以党治国,一党专政,但在国家政治结构上,又吸纳了西方的分权学说。最终形成了一套不伦不类的政治机器,一方面设立了五权分立的五院,另一方面又设立了权力机构中执会、中常会。名义上,国民党兼收并蓄,实际操作中,弊漏百出。
在1947年9月,国民党于三青团合并后,国民党名义党员有1000万。1948年11月,党、团员重新登记为党员的,仅有132万。
与此同时,1947年末,国民党停发县党部经费,任由县党部自行谋求生路。此时,国民党实际上已经“先天下之亡而亡”了。
“国民党政权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它时而专横暴虐,时而又虚弱妥协。在独裁的外观之下,其权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一支占优势的军事力量的控制。”——美国学者,易劳逸
国民党仿照苏俄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与行政层级并行的党务组织系统。政、党两套组织系统双轨并进,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控制体制由单轨制向双轨制的重大转变。
与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区别:
政权组织成本成倍增长
政治系统运作模式改变,政与党互动,政治控制力增强。
1.党政分开
1924年前,国民党控制地区党政基本为一套人马,例如:1921年陈炯明任广东省长兼广东国民党支部长,其委派的县长和县国民党分部长时,分部长多由县长兼任。后来陈炯明反水了。
后来北伐时期,党军攻克某地后,往往先建立国民党支部,再以国民党支部组建省政府,因此其人事基本重叠。
这一时期,国民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以党统政、党政制衡、政强党若
党政分开
1928年,国民党宣布进入训政时期,在地方实行党政分治制衡体制。
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各自独立、平行并存、相互制衡,不允许发生直接指导、监督的关系,
地方人事
对政府人事,党部无权干涉、考察和任命。在1934年省级,党政兼职占25%以上的有三个省,分别是贵州、宁夏和察哈尔,这三个省均由军阀掌控。
抗战前,党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基本上是:
机构分开、职能分开、人事分开、互不统属、互不干涉。
为什么党部不能干政?
国民党希望行政系统可以独立行使管理职能;
国民党希望党部成为政府与民众间的纽带;
蒋介石不希望党权干扰其扩张军权;
地方政府与党部的区别
学历
地方政府县长多为大学毕业
县党部职位高中毕业都很少
社会上流传“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的说法。
倾向
政府保守稳重
党部激进社会改革
工资
省政府委员500元,加补贴2000元
省党部委员月薪150元。
党政关系的后果
1.人才流动:人多喜欢做官,不喜欢办党。人才不傻
2.党部权威下降,在民众中威信丧失
3.党务人员安全遭威胁:党务人员被军队和地方政府擅自逮捕和杀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尼克杨问号?1929年国民党军驻江苏东海县独立第四旅旅长塞布该县党部执委,枪杀其中两人。
“党务工作人员竟不能与一般民众同受司法上之保障...长此以往,则党务工作人员势必人人自危..."
小结
作者在序中写到,第六章中国民党中央和工人一道与上海的资方进行斗争。并借年轻同辈之口,评价该章为“全书最精彩的亮点”,因其“找出一只黑天鹅,足以推翻天鹅皆白的结论。”无论是作者借所谓“年轻同辈”之口,还是真的有年轻同辈如是说,其皆不曾掌握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问题。劳资冲突、劳动仲裁这些矛盾在过去存在、今天存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存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完全支持作者关于成王败寇和执果索因的问题,成王败寇是一种低级的错误,即失败者无论做什么都是失败的,而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是合理的。执果索因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与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不同,执果索因在历史中使得人民倾向于寻找、放大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而倾向于忽视那些正确的、前进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作者提出第六章的国民党对劳资冲突中工人一方的支持也确实是本书的不落窠臼之处。至于所谓天鹅的评论,我只能说实在不像是一位历史学者说出来的话,至于我更真实的想法呢?对于这句评价的评价是:“放屁”。
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种以新代旧,既体现于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例如共产党取代国民党,也体现于一个实物内部新的部分替代旧的部分。例如国民党内部认同改革的力量和保守派的力量,在发展的过程中,前进的力量会失败若干次,新生的事物总是弱小的,也是不完善的。即使1927年,国民党尝试将这一新生力量剥离、消灭,但经过反复的斗争,这股力量还是讲国民党取而代之,这也无意间印证了陈独秀和吴稚晖的二十年预言。
2022.12
于荔园